「真正的教養,裝不出來」一個人的修養,體現在生活中的細節裡

莫可可小姐姐 2022/09/28 檢舉 我要評論

先問一個問題:你見過最有教養的人是什麼樣?

很多人給出了不同的答覆。

其中不乏大事面前多能扛,為人處事多溫婉。

但今天我想說, 教養包含這些,卻也不止如此。

美國做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。

實驗人員在街角一處安裝了攝像頭。

每一個走過的人,都很安靜優雅,甚至還會撿起地上的垃圾。

可當監控被收走後,路邊和街角又多了不少的垃圾。

有這麼一句話:「我背對太陽而立,為的是不讓別人看見自己身後的陰影。」

每個人在人前,都會習慣性收起自己有缺陷的一面,只展示出自己的美好。

但是,細節見修養。

一個人真正的教養,是裝不出來的。

它是人前的約束,更是人後的自律。

生活中的每一處細節,其實都是教養的折射。

01

曾經看到過一則新聞。

在一家書店裡,一位穿著闊氣的太太對一位小姑娘破口大駡了十幾分鐘。

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,讓那位太太如此憤怒?

原來,是太太帶著孩子來書店,但孩子太吵鬧,影響了周圍的人看書。

一位小姑娘正在寫論文,被吵得煩,便輕聲提醒了幾句。

那位太太便怒不可遏拍桌而起,大罵小姑娘多管閒事。

還炫耀起了自己的老公是副教授,自己的穿著一身是名牌,這些是小姑娘拍馬也趕不上的。

這個新聞,讓我不由想起心理學上的一個「達克效應」,是說素質越低的人,越容易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。

真正優雅的人,從不會顯擺自己的優越,他們低調,謙和,溫潤,有力量。

臺灣有一個人稱「詞聖」的莊奴,鄧麗君有80%以上的作品都是由他填詞的。

有記者採訪,想奉承他,就說:「沒有您,就沒有鄧麗君,您是她最好的老師。」

莊奴卻連連搖頭:

「鄧麗君的成功,是她自己努力的結果,換做其他人為她寫歌,她也會成功。

沒有她,就沒有莊奴,我只是一個詞人,不懂唱歌,做不了她的老師。」

內心豐盈的人,從不把優越感寫在臉上。

他們不會炫耀自己有什麼成就,過著什麼樣的生活,見識過什麼樣的人。

因為他們不需通過貶低別人,來墊高自己。

02

愛默生曾說,凡有良好教養的人有一禁誡:勿發脾氣。

那些真正有教養的人心境通常都是平和穩定的,掌控自己的情緒,從不為情緒所掌控。

民國時期,胡適先生因為提倡白話文備受指責。

文言文衛道者們隔三差五就要出來罵他一頓,很多言辭粗鄙不堪入耳。

魯迅先生把他的《白話文學史》批得一無是處;

黃侃更是當著學生的面戲謔他是「著作太監」。

不過,胡適挨了這麼多年的罵,卻從沒有人見他生氣過。

他曾說:

「世間最下流事莫如把生氣臉擺給旁人。」

這份肚量,讓胡適收穫了極好的人緣,那時候文人們之間有句口頭禪就叫「我的朋友胡適之」。

多年後,胡適說:

「我挨了40年的罵,不僅不生氣而且歡迎之至,因為這代表了自由中國的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。」

契訶夫曾描述有修養的人時說:「他們尊重人格,因此他們總是和善,親切,有禮貌……他們原諒噪音、寒冷、幹硬的肉、俏皮話、以及出現在家裡的陌生人。」

真正有修養的人,不會讓別人為難。他們不會做情緒的奴隸。

有教養者的優雅,就是情緒穩定。

03

作家馮驥才講過一件事。

自己在美國訪問時,有個朋友帶著兒子來看他。

朋友的孩子很調皮,他們談話期間,孩子像脫了僵的野馬一樣上躥下跳,還爬上馮驥才的床,拼命蹦跳。

不忍傷了朋友的面子,馮驥才略帶幽默地說道:

請你的兒子回到地球上來吧。

朋友答覆說:好,我和他商量商量。

一場對話,不僅達到了目的,也消解了尷尬。

其實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,難免有衝突,不免起爭執。

遇事不輕易指責,是對一份關係保持的氣度,也是對一個人發自心底的善意。

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。

寬恕別人的錯,也能溫暖自己的心。

讓一步是氣度,寬一分是大度。

面對錯處,一笑而過,是一種修養,也是一種境界。

特別喜歡格總說過的一句話:

「真正的教養,不是往外看,是往裡看。往自己身上看,對自己有要求,再把這種要求,潛移默化成做人做事的準則。」

教養說起來很大,但做的其實都是小事。

仔細觀察就會發現,有教養的人,總是將善良貫穿在人生的每一次紛爭中,和與人打交道的每一次交往中。

他們為人有分寸,處世有尺度。

他們的一顰一笑,一舉一動,表露的是品德,彰顯的是教養。

願你我也能成為這樣的人,真摯地與每個人共處,溫柔地與世界相處。

用戶評論
你可能會喜歡